【批判思维】信息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拷问——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批判思维】信息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拷问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批判性思维技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来辨别真假,它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而不会再轻易被情绪所控制。
一、我们还需要这种能力:批判性思维
看到这个有趣的虫子的故事。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他们外出觅食,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
如果你将它们首尾相连地放在花盆周围,一只只虫子会不知疲倦地围绕着花盆转圈,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几天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虫子一只只首尾相连地饿死在花盆周围,即便在离花盆不远的地方放置着这种虫子爱吃的食物。
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
这些虫子死不足惜,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
我突然想到,我们每天面临众多的新闻信息,我们是像这些虫子一样接受发布者所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是说我们是以一种质疑的态度去接受信息呢?
想到好友凡凡租房子时被骗的经历,她在租房网站上看到一间符合她心意的房子,她看完发布者发布的租房信息,感觉什么条件都符合她的要求甚至还超了她的预期。
于是她联系了所谓的房东,然而房东说她要是租需要提前交完押金才能去看房,这个房东”接着说,如果不信她,她可以把房产证、身份证拍照发过来。
当凡凡收到房产证、身份证的照片时,她就交了半月房租的押金。
等过了几天,房东打电话来说;我今天要去新加坡,因为家里亲戚重病需要去照看,你就把押金和三月房租全打过来,我直接把合同和钥匙给你快递寄过去,你直接入住吧。”
凡凡还在犹豫要不要转钱时,我们问了一句,正常租房程序应该不是先看房再决定吗?
凡凡好像意思到被骗了,于是打电话要求房东能退回押金,房东口头上答应没问题。
可是之后再联系就联系不上了。
当她知道自己真的被骗后,才上网去查了这种诈骗信息,却发现原来好多年前就一直有很多人被这种租房手段骗到,而且骗子的骗人程序和方法都基本一模一样。
在《学会提问》里,作者尼尔·布朗区分了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我们被动的吸收外部的信息。但这样我们对于林林总总的信息很难做出真假判断。
淘金式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当接收到外部信息时,我们随时准备好与之辩驳,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掌控权,对于所接收到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并从中思考如何做出辨别。
淘金式的思维就是能对于所得到的信息能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批判性的提问,能从众多信息中淘出金子,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这种思考是理性的、独立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墨守成规,是教我们先认识自己的思维,通过对多种可能性的视角进行逻辑分析、理论和评估,然后不断改善,提高思维质量。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呢?
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充斥着各种信息,但真假难辨。
比如看微信文章,看新闻,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观点觉得有道理,明天又看到一篇感觉也很有道理,但观点却不一样,我们要怎样辨别所接收到的信息的质量呢?又怎么通过信息来做出自己的决定呢?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决策,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做出选择:我们要不要恋爱,要不要结婚,到底该不该离婚,该不该辞职?
再者我们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怎么让她能积极乐观?我们该如何改善夫妻间的关系,怎么提升婚姻质量?
大到公共决策,小到自我选择,我们随时都要对信息判断进行决策。
但我们鉴别信息,做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选择是否明智呢?又或者我们能不能推断出我们决策的后果?
比如凡凡,如果当初她对她看到的租房信息能再进一步了解,或者她能对那个房东的话进行提问:
为什么她租房不和正常租房程序一样?为什么明明我是消费者我才具有决定权,可她却需要我先交押金才能看房?
她对于别人传递的信息虽然本着相信的态度,但如果也能对此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不断的证明,那么她应该就不会被骗了吧。
我们每天查看的星座运程、着迷的占星术,还有我妈妈他们相信的算命,甚至还有笔迹学,根据你的笔迹分析你的行为等,这让我们都很容易相信它们,被它们吸引。
然而这些却都是一种把自己伪装成科学真理的、毫无依据的心理学信念,即伪心理学。
我们不想根据错误的信息作出影响自身健康或幸福的决定,那么批判性的思维则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会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
三、通过锻炼,塑造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授Stephen P. Norris曾提出: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塑造。
我们可以探讨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而每一种技能都能基于一个具体的问题。
1、观点的来源是什么?
每天我们都能从各种渠道看到新闻消息,得到某种观点结论,可有没有思考提出观点的人是具有某种专家领域资格?或者他们是不是有权威的信息来源?
尤其当了妈妈后,看各种育儿文章,有的文章说对于孩子哺乳不能按需喂养,应该按时喂养,作者说她就是一直这么做的,甚至还举例说一些育儿医生也是如此推荐的。
是不是要想按时喂养这种观点到底来源于谁?是育儿哺乳领域的专家所说的吗?
如果对于育儿类的文章我们能保持批判性的提问,就不会经常被各种育儿知识弄的焦头烂额,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对所接受的信息不断的进行批判性提问,从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2、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
我们不可能对于一切问题都持有批判性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善于做出选择。
各种减肥、美容广告扑面而来,每个用了的人都说效果奇佳。
还有的招商广告说只要你加入他们,也可以躺着赚钱。
很明显的,在我们认知里,减肥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做到少吃多运动,而广告里宣传只要使用他们的产品,随便怎样都可以瘦。
当信息与被广泛认可的知识相冲突的主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你要提醒自己:复杂的问题,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轻易解决。
3、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这个观点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科学研究、生活轶事还是猜测?
好友晓霞通过聊天软件认识一个男生,她说她看他的朋友圈认为他应该是个富二代。
我说:你认为他是富二代的证据呢?从什么地方看出他是富二代呢?”
她说:他朋友圈发布的信息看出来的还有他自己告诉我的。”
朋友圈是可以随意编造的,香车宝马可能是盗图来的,就连经常出入的高档场所也不一定就代表他是富二代。
如果他只是靠嘴上说,没有实际的证据,那么确实要小心他。
其中对于证据我们要小心轶事证据,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也尝尝诱使我们相信,但无论多有说服力,都不是科学证据。
如果仅仅根据少数或个别案例推论出适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其实是不合适甚至危险的。
最终发现,她还是被没有证据的信息骗到了。
4、结论是否被偏差污染?
比如说,结论中常见的偏差证实偏差”,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信息。
当我坚持认为要给孩子自然离乳时,那么我会选择关注那些与我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而是忽略与我相反的信息。
就像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占星术和星座运程一样,因为我们只会记住那些与我们相似的看似准确的预测,而不会记住那些没预测中的信息
批判性思考者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偏差,而且他们也能辨认出何种偏差类型。
如果要克服偏差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
5、推理中有没有谬误?
如果让你来说乘坐飞机和乘坐出租车出行,哪个更危险呢?
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其实更可能发生车祸而不是航空事故,为什么我们却对乘坐飞机的恐惧大于乘坐出租车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发生了易得性偏差,我们总是会根据脑海中回想到的事例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某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倾向。
因为受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我们对于航空事故记忆十分清晰鲜明,所以更容易对乘坐飞机恐惧。
6、是不是需要从多元化视角考虑?
对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从多元化角度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按照一个方向。
比如说要想成功的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通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实现了成功,那么到底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是不是要考虑到个人差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角度?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应该从多种角度思考,不同角色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同。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批判性思维技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来辨别真假,它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而不会再轻易被情绪所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