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研读】四大名著思辨读写课:三国篇——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思辨研读】四大名著思辨读写课:三国篇
教程介绍 每个中国人终身必读经典,本课深入解剖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告别碎片化阅读,进入高阶思辨研读与写作。 四大名着”思辨读写课 中小学课标推荐必读书目 每个中国人终身必读经典 跟随全国语文名师 深入经典作品的思辨研读和写作 一站式解决中小学四大名着”读写难题 满足升学、认知和审美多重需求 主讲 李煜晖 执教北师大二附中实验班16年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国家语文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核心成员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课题组成员 全国整本书语文阅读名家 120讲音频课 120道思辨读写题 120套文史常识题 4讲单本音频导读 4份读书报告 4场总结直播课 一对一点评 适合年龄:10岁及以上 以及对四大名着”感兴趣的青少年 中小学生怎么读四大名着”? 文 | 李煜晖 同学们好,很高兴受博雅小学堂的邀请,和大家一起学习四大名着”。这是一件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 我从七八岁开始读《水浒传》,到初中毕业,四大名着”都看完了。之后的求学和工作中,我把这四本书反复读过七八遍。应该说,四大名着”伴随着我的成长,给我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启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为了把我对四大名着”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学生,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工作的十多年里,我专门开设了四大名着”、阅读与研讨”选修课,前后有两千多名同学报名参加。 这两千多学生都是高中生,按理来说,到这个年龄,四大名着”应该都通读过了。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完整读过其中任何一本。 他们对四大名着”的了解,无非是三种渠道:课文节选、影视剧和漫画书。 过五关斩六将”、孙悟空大闹天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黛玉葬花”……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都或多或少能说个大概,但一问起: 作者用什么方法讲述这些故事的? 这些故事在整本书里的结构功能如何? 相似的故事作者怎样处理的? 不同的人物性格如何表现的? 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观点,今天应该如何辩证看待和理性分析? 四本名着在刻画人物、讲述故事、表达主题上有何异同? 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有哪些启发? 大家就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了。 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怪大家读书不用心。今天这个时代,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好时代,也是学风浮躁,娱乐化、功利化思想甚嚣尘上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当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活动来读书的成年人都不多,何况贪玩好动的学生们? 更何况,我们过去的语文课程,一直都是以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应试答题为主,学生所读的课文,大多是篇章节选;老师的授课,也是以课时为中心。 如果你真对一本书产生浓厚兴趣,想建立自己的深度阅读领域,搞点专业性较强的研究,现实中也缺少这样的机会。 最近几年,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2014年底,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以核心素养为纲修订高中课程标准。 2017年初,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正式出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也在修订之中。这就意味着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各个学科从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到考试命题,都将发生重要的变革。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对语文学习来说,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整本书阅读被正式纳入课程内容。各级学校要利用好规定的课时,教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把书读懂、读透,学会读书的方法。 而四大名着”,作为中国明清文学的代表,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顺理成章被纳入中小学课标推荐的必读书。 如果我们不早做准备,还像过去那样,把四大名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满足于只鳞片爪的碎片化记忆,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兴趣发展,不利于建立深入研读的领域,无法满足教育目标升级对素养发展提出的要求,甚至就连中、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也难以应付。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四大名着”都是中、高考的常客”。但考查的内容往往以生搬硬套的知识记忆为主。 例如,中考题曾考过拳打镇关西”的人是谁?答案是鲁达”或者鲁提辖”,你答鲁智深是不对的,因为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还没有出家。 高考题曾经考过:下列《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位是多病西施”,而且是才女,写过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这个人物是谁?当然就是林黛玉,不可能是王熙凤,因为王熙凤身体很好,而且并不太识字,怎么作诗呢? 我们且不说过去这些考题的命题技术如何,单从备考要求来看,就是鼓励学生记住,记得准确、扎实。 至于能不能欣赏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写作技巧,是不是懂得黛玉葬花背后中国人特有的抒情方式和审美心理,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 但是将来不一样了。要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关键地是考查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光有知识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知识,在学科情境和生活情境中探索复杂问题的答案。 还拿黛玉葬花”来说,你没葬过花,我也没葬过花。何止我们呢? 刘兰芝、杜十娘、花木兰、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朱丽叶、简爱,古今中外这些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形象,都没有葬花”的故事。 那么林黛玉为何要葬花,她在什么情境下葬花,怎样葬花,宝玉看到了作何感想,读者读到这里为什么会产生共鸣? 这些问题涉及到小说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和优越性,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抒情方式和审美趣味。任何一问,都有可能出现在未来考卷上。 那时,如果你只知道葬花的是林黛玉,其他一问三不知,恐怕想得分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