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问答】普通人如何欣赏一幅画——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顾衡问答】普通人如何欣赏一幅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逐渐开始喜欢上了艺术,虽然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拿起画笔来露一手,但是可以先学会怎样欣赏绘画,那么普通人怎样欣赏一幅绘画,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欣赏画面里记录的故事
有些绘画记录了一些故事,比如历史事件的场景,神话场景,通过绘画描绘内容,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绘画大多都是写实类绘画,模拟成一个客观场面的再现。因其绘画技巧非常高超,常给人非常逼真的感觉。早期绘画大都如此,特别是照相机诞生以前,这些写实绘画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件。这方面的绘画诞生了一大批艺术大师,如文艺复兴三杰。
例如,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就记录了圣经的故事。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了很多科学知识,如透视学,解剖学等等使他的绘画非常逼真,人物表情惟妙惟肖,观者在欣赏画作时,容易产生在故事现场的感觉,相当震撼。
伦勃朗的《夜巡》,描绘的是荷兰民兵武装,准备夜晚巡逻的故事场景。荷兰画家伦勃朗,对光线的使用手法高明,人物主次虚实得当,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
这一类的绘画都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多数采用的具象的手法,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主题,这种绘画也是最能被广大观众接受的画种,是比较传统的绘画。这种绘画往往会跟文学较为关联。
这类绘画的追求是客观再现故事现场,重在表现画面里的戏剧性情节。
2陶醉于感人的画面情绪
有些绘画不再承担太多的主题,而是记录了画家本人的绘画当时的情感或情绪,然后通过精湛的绘画语言,使观者产生共鸣,这类绘画一般人物较少,画幅较小,对人物面部表情及人物内心世界描绘得较多,个人情感因素较为明显。
例如,安德鲁怀斯,他的画大多表达人们对故乡,对过去的怀念,很容易使人触景生情。
这种绘画追求的是共鸣,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引发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营造一种气氛。
3品味令人惊叹的绘画技巧
还有一些绘画,也没有太多主题,情绪情感方面的抒发也较少,主要是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博得大众喜爱,这样的绘画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般专业的人士都要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来欣赏一幅画,看看画面的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功力。这些高超的绘画技巧耐人寻味。
造型的美: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在绘画中运用了很多科学知识,例如,构图中黄金分割比例,人体解剖,数学比例,光学知识等,值得人们长时间研究。
拉斐尔的作品,精致的五官刻画,完美的人物面部塑造,被人称为天才。
以造型方面打动人的绘画,一般都弱化了色彩的表达,更注重的黑白光影,比例透视,体积塑造这些方面的造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像,达芬奇的作品是这方面的典范,这类绘画吸引人的地方是画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之美。
色彩的美:还有一些画家不以表现造型为目的,以色彩作为绘画的主旋律,这类绘画以印象派,后印象派为主,他们的画主要关注色彩的美,弱化了造型,这些相对于传统绘画来说是新兴的一种形式,绚丽的色彩立刻震撼了当时的人们。
如,莫奈,他利用光学知识,在色彩上大胆发挥,画面弱化了实际物体的素描关系,强调以色彩的冷暖变化来代替明暗,使画面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莫奈的画对内容的形体不再追求细节描绘,而是色彩上找出很多变化,丰富且微妙。
印象派绘画已经从画面中完全剔除了文学成分。印象派画家的色彩是完全靠画家在自然界中观察,分析,提炼得来。
梵高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色彩上进一步研究,已经可以不再以自然界的色彩为表现了,他在画中运用能强调主观感情的色彩,表达的是一种激情,画面中形象更是随心所欲,完全感性化,如果说在梵高之前的画家还在靠画面里的形象来满足大家的审美,那么他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形式上的美,比如:
笔触和色彩的节奏美,能给人音乐般的的感受。
这类绘画属于是一种创造,对画面中的物体形象进行了扭曲,强调主观情绪的表达。梵高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总结,这绘画中这3个方面的美不是孤立的,是每个画家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画家倾向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2个方面,也有的画家作品,包含了以上三个方面,我们观众如果能从这些角度欣赏绘画,显然不是外行。
引用一下莫奈的一句话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一定要去理解什么是美,甚至伪装成很理解美的真谛。其实,真正的美无需要去理解,只要学会去爱惜,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不仅美,丑,艺术,创作。要读懂是需要去理解的,理解可以是美术原理或者其他原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创作者生平的理解,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的理解。要理解首先要了解。
但是仅仅是欣赏,或者观赏,观看,是不需要理解的。 欣赏可以是单单觉得这个颜色好看,画的东西好看,甚至这个模特长得好看,又或者因为作者的经历而感动。
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在我看来,看不懂一幅作品,是因为不知道创作者想表达什么,可能是不了解背后的背景,可能是看不懂在画什么,有的作品只是为了表达给特定的人或者人群,甚至给自己看的,不是给你看的(没有贬义!不要杠 )。
比如有些作品,没有谈过恋爱或者没有过性行为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品,没有去过海边和去过海边的人感受也会不一样。
闻过某些化学试剂的人可能会接受不了金酒的杜松子味,喝过消毒水的人可能不喜欢威士忌的泥煤味,喜欢泡泡糖的人对红牛的味道感觉不一样,用过榴莲味避孕套的人对榴莲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就像克里姆特的《吻》有的人觉得女主不情愿,有的人觉得女主很沉浸。
如果说一件作品可以划分为抽象部分和具体部分,具体的可能是你看到的颜色,看到的结构。而抽象部分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你自己。就像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听出了哀愁,有的人听出了释然。
同样的词,"no,women,no cry"具体部分是在写劝说一个女人不要哭泣,抽象部分有的人觉得在写爱情,有的人觉得在写战乱。这词如果更抽象一点去掉逗号"no women no cry",便可以理解为没有女人就不会哭或者全身女人不要哭两种甚至多种意思,所以抽象作品可以给人更多的空间。而艺术,音乐,文学,几乎都是有大部分抽象部分的。
所以我觉得要读懂一幅作品,首先需要一定的美术知识,其次是对创作者的了解以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等,最后便是自己的感受。而欣赏一幅作品,有眼有脑去感受就行。语文不太好,如果欣赏带有褒义不同于单纯的看的话,那就有眼有脑去感受完觉得喜欢觉得好。
回到莫奈的那段话,我的理解是,如果喜欢一个作品,喜欢就行了。喜欢听这首歌的旋律,那就听,为何一定要知道作词作曲或者唱的人想表达什么呢。喜欢这幅画,那就收藏或者使用。哪天这作品的作者做了品德败坏的事,你可能因此觉得恶心不喜欢这幅画,也可能单纯因为色彩喜欢这幅画,因为这幅画带来的感受和印象,也可能这件作品有你和前任的回忆。像莫奈说的"去爱惜",如果不喜欢,无需和别人表明你对作者品德败坏的厌恶,也无需表述你只是单纯喜欢作品。
没有基础就打基础啊。好比你没学过数学就问如何解析一道高数题”?
美术已经卑微到这地步了是吧
问题的评论里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不认同,任何人都有资格去看一幅作品,"观赏一幅作品"不同于"解一道数学题",应该是"看一道数学题的感受",可以看不懂,也可以觉得难,也可以觉得出题者狗,也可以揣测出题者意图,甚至可以因为这题会想起自己数学老师拖堂。
和数学题不一样的是,一幅作品可以有无数不同的"解"。读懂是创作者的解,或者世人给出的标准答案。这是画,不是图纸。作品只是一种载体,不是一个答案。载体上的可以是情感,可以是印象,可以是美术功底,可以是色彩,可以是很多东西,最后都成了看的人的感受。甚至对于数学家来说,一道题也可以是艺术品。
如果一个画家通过性爱的细节表达爱与不舍,试问一个处男,有很强的美术功底精通艺术史熟悉画家生平经历就能完全读懂这幅作品吗?
阴阳怪气和反讽并不能让你显得比人高级,只能让你的评论可能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