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赏析】苏秦的合纵大业是真的吗?——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历史赏析】苏秦的合纵大业是真的吗?
战国时期,纷争四起,诸侯们你来我往,抢地盘的抢地盘,抢资源的抢资源,抢人才的抢人才,诸侯霸主不断更迭。战国初年,魏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待到齐国齐威王时期,两战攻破魏国士气,齐国又成为了战国强国,而后秦国东出,长时间占据战国霸主地位。这些诸侯之间的争斗、对决,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百年璀璨历史,而在战国的大争之世中,涌现了很多呼风唤雨的时代人物,李悝、吴起、商鞅、公孙衍、张仪、苏秦、司马错、白起、田文、乐毅、田单等等。《孟子·滕文公下》曾这样评价过战国的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战国中期最为知名的就是合纵连横。然而苏秦合纵的真正目的怕是很多的诸侯国都没有去实行——抗秦争取时间,变法而强国。
战国地图
战国初期是变法最为集中的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邹忌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将不同的诸侯国带上实力的最上层。魏国、楚国、秦国、韩国、齐国都纷纷因为变法而强盛,商鞅之后,变法的浪潮回落,诸侯国纷纷进入争夺地盘的大战之中,秦国瞅准机会,一举夺取了河西大片领土,魏国衰落,诸侯国的眼光又聚集到秦国这西方的强国身上。为了阻止秦国的强势东出,苏秦组织了最为庞大的抵抗活动——六国合纵。
苏秦
其实在当时的局势上来看,秦国东出是必然,因为秦国始终没有别接纳到中原集团中来,战国之前中原的文明等都输送不到秦国去,而秦国又不甘于一直在西部边陲,所以秦国才会向东发展,但是这却引起了中原诸侯的不适。苏秦的出现给了中原各国很好的机会,六国合为一心,抵御强秦,但是六国却忽略了合纵的最根本意义,就是利用仅剩下的时间变法图强。
一个诸侯国的实力不是别人赋予的,是自己创造的,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了,同样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其他诸侯国,但是变强的道理依然在,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地盘,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子民。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国滑落,楚国迁都,韩国奄奄一息,燕国也垂垂老矣,合纵给了这些诸侯国喘息的机会,合为一体,用大家的力量把即将东出的秦国摁在西边,然后自己可以好好的发展自身,强大了才有话语权,才有谈判的资本。不过可惜的是,中原的诸侯国都寄希望于合纵,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将秦国打垮或者打败,都忘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自我的机会,白白错失了时机。到后来,合纵也就只是成为了一面阻挡秦国东进的大盾,没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张仪
随着张仪的纵横捭阖,一一分化瓦解中原诸侯国,合纵这面大盾在六国的相互猜疑中不再牢固,土崩瓦解,成为了秦国升华的垫脚石,合纵也就烟消云散了。
苏秦无论是合纵伐秦还是后面燕国反齐,始终效忠的对象都是燕国。自马陵之战后,魏国被削弱,战国的局势中秦国与齐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东西对峙强国,在这种局势面前,其他的小国诸如韩国、赵国、燕国、楚国等则要么合纵要么连横。合纵连横原本并非单单针对秦国而言的,直到战国后期才逐渐演变为六国共同对抗秦国。而苏秦在合纵伐秦中的立场实际上也是为了保全燕国,借齐国来压制秦国。当这个目的达到以后,为了以防齐国做大,也要想办法制约齐国。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遣魏冉出使齐国,目的在于约着齐湣王一起同时称帝,秦昭王是西帝,齐湣王是东帝,并且再联合五国一起攻打靠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最终三分赵国。但是当时出使齐国的苏秦看出来这其中潜在的危险以及对大局的影响,于是劝说齐湣王放弃帝号,并且改变策略,不仅仅要孤立秦国,并且要联合拉拢其他国家一起反秦,趁机灭掉了宋国。齐国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于是采纳苏秦的建议,废除帝号,背弃了与秦国之前订立的共同伐赵的盟约,联合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等五国军队一同向西发兵进攻秦国。而这个时期的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抵挡五国军队,因而秦昭王不得不废帝请服”,不仅把之前侵占的魏国的几个邑郡归还魏国还把赵国的占地王公以及符逾都还给赵国。此后齐国在一段时间里风光无两,公元前286年,灭掉宋国,实力大增。而这个时候秦国又开始约着其他国家进攻齐国。
而燕国一直都是小国,还受到齐国的武装干涉等等,因此自燕昭王开始就一直进行改革,招揽各路人才,他曾经派遣苏秦到齐国就是去做犯贱活动的,而苏秦也的确赢得了齐湣王对他以及对燕国的信任,认为燕国绝对不可能反攻齐国。燕国将军乐毅与公元前284年率领燕国、秦、韩、赵、魏五国攻打齐国,尽管齐国转危为安,但是损失巨大,从此也一蹶不振。
苏秦的合纵之计,表面上是阻止秦国东出,实际上却是保燕弱齐。他的合纵之计,秦国并没有实际受损,六国也没有在秦国得益。反而,正是在合纵时期,秦国东出联合四国几近灭齐。
这是因为,苏秦的合纵之谋最早规划的受益方就是燕国。燕文侯也正是苦于齐、赵、秦的威胁才资助苏秦合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