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为什么最佳影片难以预测——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奥斯卡】为什么最佳影片难以预测
奥斯卡的颁奖典礼,是影视界的盛会,每年对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预测是最精彩的,因为热门的影片经常拿不到奖。
美国电影圈有一句话叫提名比得奖更有价值”。因为在电影公司看来,获得更多提名的影片有利于票房,真正卖票的都是在结果出来之前,电影公司会把参选的影片的放映期提前,让观众大量去观看。
而且,奥斯卡奖项提名的影片,不是观众票选,而是来自学院下属各个专业会员之手,质量是不会太差的。
所以,奥斯卡最终得奖的影片不一定实至名归,比如2018年最佳影片奖两部提名影片《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还有那一年入选的《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都比最后的《水都物语》要强,所以能拿到提名就足以证明电影的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是投票方式决定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投票机制是偏好型的,由全体学院的会员一起投票。最终获奖的电影票选理论上要超过50%,如果达不到就要进行逐次的末位淘汰。所以选出来的往往不是某类观众心中的最佳,而是最兼容的。
实际上,奥斯卡是直接受政治因素影响的,这是公开的事实,有的奥斯卡得主会在领奖时发表政治演说。那这群掌握着奥斯卡风向的人究竟在关心什么和喜欢什么呢?
奥斯卡喜欢什么?
202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寄生虫》,讲的是韩国一个破产家庭不择手段挤进大户人家去做司机、保姆和家庭教师,像寓言一样的黑色幽默,结构很有舞台戏剧感。
在开奖之前,没有多少人料到《寄生虫》会最终拿奖,因为在此之前没有非英语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美国观众至今都不太习惯看字幕。
当然,《寄生虫》获奖也有原因,电影提出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割裂,正是美国左派知识分子们关注的问题,这种倾向在好莱坞是有市场。
不过当时最大的热门,是另一部《爱尔兰人》,但是获得了10项提名却颗粒无收。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热门影片是《小丑》,主角菲尼克斯是当之无愧的影帝,题材也非常好。但是《小丑》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太激烈了,评委没办法把喜欢投给它。
关于奥斯卡的口味问题,有一家德国网站做了分析,比如一个壮观景色的长镜头,一个苦涩而甜蜜的结局都有相应的加分项,主角酗酒也是加分项。
当然,美国电影也有不少陋习,比如喜欢把历史改编成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里的大反派基本是外国口音,只要是亚洲老头就会说不标准的中文,只要是俄罗斯人就跟黑手党扯上关系。
被忽视的亚裔
中国2021年入选奥斯卡的电影是《少年的你》,讲的是校园暴力。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也入选过奥斯卡,但《英雄》并不代表他最好的水平,更接近的是1991年入围最近外语影片提名的《菊豆》。
中国电影想要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不容易,这里面隐藏着美国电影对待少数族裔的刻板态度,这也是近年来奥斯卡在本国民众争议最大的问题。十年来,奥斯卡一直被批评入围和获奖都以白人为主。
对近年来提名的统计,黑人演员在28部影片里拿到了30个表演奖提名,而这28部电影里只有3部的编剧、导演是黑人,没有1名女导演。获得最佳女演员的10位黑人女演员,演的全都是贫穷或低收入角色,其中7个没有丈夫或父亲,6个遭受过暴力虐待,5个遭遇过性侵。这28部影片里,绝大多数涉及暴力和犯罪情节。
这些数字的背后含义是,这些角色都是社会边缘人,影评人对此的分析是:电影里的黑人角色绝大多数都很孤独,作为白人的搭档出现,会受到白人的控制和影响。
黑人群体尚且如此,亚裔群体就更不用说了。在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两个主持人公然对亚洲人开了一堆歧视性玩笑,球星林书豪和电影人李安纷纷抗议,要求给出说法,电影学院对此的回复很冷漠,可见他们对待亚裔群体的态度。
很多美国华人观众也抱怨,奥斯卡的视线没有投向华人电影。比如2019年华人女导演王子逸的《别告诉她》,在美国院线引起了很大热度。影片讲的是中国式的道德困境,情感很真挚,让海外华人相当感动,但最终还是无缘入选奥斯卡提名。很多华人就质疑,奥斯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当然,奥斯卡在新世纪之后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比如2007年的《老无所依》,2009年的《拆弹部队》,2014年的《鸟人》;2017年现场还出现乌龙颁错奖,得奖的是《月光男孩》,却拿错信封颁给了《爱乐之城》,主创都上台发表感言了,真是浪费表情。
经典的影片总是给人以人生启迪,看别人的人生反省自己,这就是经典给予我们的意义。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
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
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