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音乐智慧】一切从巴赫开始——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音乐智慧】一切从巴赫开始
1
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
这部2014年面世、中译版新近刊印的巴赫传记,本身也与该画作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互文。不同于通常的时序性传记,加德纳爵士拢合了十四个主题。他将著作自比为十四条轮辐,全部连接到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其写作的动机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作者:(英)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译者:王隽妮,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
构成书本内容的十四条轮辐(或者光束),虽各成一体,却隐隐相扣,也暗暗踏踩在巴赫人生的节点上。大体而言,抛开第一章半自传式的引论和最后一章结语性质的陈词,全书可以分为三个板块:时代和乐史的纵览(二至四章),巴赫的生命历程(五至七章),以作品为中心的文论(八至十三章)。
这样做,固然是因为眼下已有太多生平与作品”式的优秀论著(譬如本书的重要参考文献——沃尔夫和高克的两本巴赫传),更因为加德纳想要提供的是一份基于自身生命联结的独特文本。
大多数传记,往往以生平的铺陈来推进作品的解码,这方面加德纳做得也很深入,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反其道行之,极富创造性地从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迹,他的个性隐约从乐谱结构中浮现的那些时刻”。即便这尚不足以使我们对巴赫其人拨云见雾,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数百年来蒙积在其面孔上的扰人尘埃。
自然,并不是每本书都有必要将作者拉到前台;但这本《巴赫传》不同,它的篇章字句,无一不与加德纳的亲身经验深深勾连。在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中,巴赫无疑是加德纳指挥生涯的重心,尤以宗教性声乐作品为重。
沉淀十二载,加德纳的《巴赫传》才告完成,这是已逾古稀的加德纳生平第一部著作。书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词,来自巴赫在魏玛公爵府进行演奏的小圣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纳试图假借这个意象,隐喻巴赫毕生创作天堂性的音乐,他的视野处在音乐演绎的天堂城堡上”。我们都是一种天堂视角的受益者”,这是加德纳渴望传达的意涵。
2
无可救药的乐长”和工作台边的巴赫”
向来的巴赫研究者,或者任何一位为作曲家立传音乐学者,都绝不会忽视传主所处的背景——既包括社会的发展变迁,也涵盖个体存在的具体环境。就巴赫而论,18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地区及音乐家族,或可成为两方面的基本立论点。坦率说,多数传记作者并不会在此枝蔓,读者的期待亦无外乎一些蜻蜓点水的信息。而加德纳开场即给出了第一重惊喜。巴赫诞生的背景板——启蒙运动前夕的德意志”,必到17世纪初寻找源头,必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后的阴霾里摸索痕迹。
这里,历史学家加德纳短暂地附体”了音乐史家加德纳。他认为人们普遍夸大了三十年战争的影响,并犀利地指出,战后长久的萎靡其实是多年前就已开始的一场持久的整体衰退与贸易模式转换的一部分”。瘟疫与死亡是生活的日常,巴赫的几代祖先都遭受过饥荒之苦,集体心理也印上深深的烙印”。在萨克森选帝侯国,忠于选帝侯的势力与贵族及城市中产阶级市民之间形成了长期的紧张关系;路德宗内,正统派和虔信派也存在持久的拉锯。宏大力量的博弈,落在巴赫身上,将成为他未来在魏玛、科腾、莱比锡桩桩件件遭遇的推手。土豆种植、森林、异教仪式、学校教育、知识界……散点成面,勾勒出一幅既幽暗、又潜伏着生机与坚韧的社会图景。
在音乐史框架内,除对巴赫家族世系作进一步深挖(如巴赫创造性中的谱系因素究竟有几分,传统上对其无师自通”的自我人设以及与长兄克里斯托弗纠葛的认识是否可信),重中之重是厘清巴赫与歌剧的关系。众所周知,巴赫从未创作任何歌剧,这对于一位17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家来说是不太寻常的。17世纪充满着这种实验性的歌剧式衍生物,其中很多发展成为我们的1685年团体的文化生境。”巴赫汲取了丰富的素材,只是并未立于这条倒推而来的歌剧主线上罢了。他揭示并释放音乐中的戏剧潜能,这一点超越了所有的同辈”。
而对巴赫生命历程的阐释,无疑贡献了全书最吸睛的篇章。无论是严肃的学究,还是吃瓜看戏的八卦爱好者,都定然难以抗拒这种抽丝剥茧、索隐探幽的快感。同时,无可救药的乐长”和工作台边的巴赫”亦是加德纳挖掘巴赫其人”最集中的关键章节。直面史料,以合理的逻辑和经验来体悟,使加德纳得以远离成见的纷扰,照见巴赫的另一种可能。譬如,联系当时拉丁学校目无法纪的状况、巴赫的逃学记录和成绩单,或能推断出一个与过往想象大相径庭的男孩形象。巴赫与水准低下的巴松管手盖耶斯巴赫之间的纠纷,他和雇主间讨价还价、对同僚固执己见的戏码,透露出好斗且不服从权威的个性。高价购得豪华《圣经》却向妻子虚报账目,也未必不能理解为作曲家中年危机的侧影。加德纳彻底破除了巴赫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是个典范”的误解,正是为了强调作曲者像所有人类一样,直接体验过悲伤和怀疑”;唯其如此,音乐才会变得更加令人信服”。
3
在康塔塔曲目中,宣泄作为艺术家的渴望”
早在米尔豪森时期(1707-1708),巴赫即确立了自己整个音乐职业的目标:为了上帝的荣耀,依照自己的意愿所作的规则的或有序的宗教音乐。”随后在魏玛的工作经历,使他更清晰地认定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即教会康塔塔的创作与演出。1723年,莱比锡刚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这使他甘愿牺牲地位、收入、家庭和舒适来获得它”,也成为了他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近三十年的因缘——尽管回头看来,他的初衷并未能、也不可能完满实现。过去和未来,都从没有人像巴赫这样,创作整整五个年度的曲目。他作为艺术家的渴望似乎浸透了强烈的宗教倾向,必须找到一个直接的宣泄途径:没有其他符合逻辑的解释……”
相较于《平均律键盘曲集》、《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和几部大型受难曲,可以说康塔塔作为一个整体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对等的重视,而这正是加德纳在他的巴赫传记中投射了最多目光、才情与赤诚的地方,就如他的指挥生涯一样。巴赫存世的宗教康塔塔,共计约200首,书中涉及的有近90首;并且,对受难曲等其他声乐作品如受难曲的阐释,很大程度上也是康塔塔的延续——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它们有所逊色。比之许多康塔塔研究文献,加德纳的解读在浓郁的学者气息之外,少了些学术或学究的框架束缚,而更着意游走于词句的海洋,远达外延的彼岸。
从任何意义上说,加德纳的《巴赫传》都不是一部轻松的读物。加德纳打通整个身心,在音乐史、思想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多重维度纵横驰骋,与音乐学者舒伦贝格、约翰·巴特、查尔斯·罗森相遇,和尼采、阿多诺、赫尔德、以赛亚·伯林等巨擘交锋,《浮士德》、昆德拉的诗文流泻而出。但自始至终,他的文字亦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松弛感:论及斗殴的唱诗班——这些酝酿中的喷气帮和鲨鱼帮”,演出前抄谱和排练的紧张——与今天电视或电影制作的后台活动并无二致”,信众在音乐中团结——颇像今日足球场看台上的合唱所起的作用”……如此种种俯拾皆是。这种不经意的幽默趣味,时常令人想起BBC的艺术纪录片。一些较为大胆的假设和深度的探讨,加德纳克制地放在了注释中。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是加德纳献给同行于巴赫胜境的旅伴们”的又一份珍贵礼物。加德纳传递着这个丰盈、雄浑的世界,和作为一位指挥以及终生的巴赫门徒在其中领受的喜悦”,让我们的生命都照进了巴赫的太阳。
1799年,英国管风琴家奥古斯都·科曼设计过一幅被认为是美德和完美化身的太阳铜版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处于太阳的中心,其他德国作曲家作为射线”围绕着他。据说海顿并没有发表异议,他认可巴赫是太阳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乐智慧的源头”。后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奥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于中心位置
J.S.巴赫出生于新教宗教氛围极为浓重的艾森纳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玛宫廷、克滕宫廷、莱比锡等地辗转谋生,养活二十个孩子,就是写作音乐。他的创作涉及了巴洛克时期的大多数音乐体裁,作品浩如烟海,在音乐史上能够和他的作品数量相提并论的寥寥无几。德国音乐学院施米德尔·沃尔夫冈1950年在莱比锡编纂出版了巴赫作品目录”(BWV,即德文Bach-Werke-Verzeichmls的头3个字母),如今,加上新发现的作品,这个数字已经排到了BWV1128。这意味着,不要说演奏,就算只是全部听一遍巴赫的作品,都堪称一项宏伟工程。
巴赫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虽然不少学习乐器的人被巴赫的作品折磨得够呛,却也不得不承认其宁静严谨、纯洁虔诚的魅力。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名声——人们把《平均律键盘曲集》比喻为旧约圣经;把《马太受难曲》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勃兰登堡协奏曲》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那么,这位西方音乐之父”自己怎么说?他这样讲述自己的成绩: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今天,宫廷乐长、管风琴大师巴赫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在巴赫逝世270周年之际,这篇书单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管风琴演奏者阿尔伯特·施韦泽和马慧元、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以及普通音乐爱好者、历史爱好者,甚至认知科学研究者等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巴赫爱好者那里,了解这位在音乐史上如同太阳一般处于中心、永远难以被忽视的伟大人物。
指挥家笔下的巴赫
在两幅重要的巴赫画像的陪伴下,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度过了战火纷飞的童年,他每晚爬上楼梯睡觉,都会迎上这位乐长的注视。就这样,加德纳长大后成为了指挥家,且一生都在研究巴赫及其作品。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著 王隽妮 译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5
在加德纳笔下,巴赫的性格就像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脾气不好,不善社交,畏惧除了讨论音乐以外的任何论战。在无可救药的乐长”一章当中,他描写了巴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与雇主之间的摩擦。巴赫一心一意想要提高音乐水准,建立良好的音乐制度,不过现实总让这位艺术家大失所望。他一方面总是想要为了上帝的荣耀,同时为了造福他人”认真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持续的烦恼、嫉妒和迫害”。但不论境遇如何,他总是给自己布置艰巨任务,让自己的作品熠熠生辉,远远超出了那些契约和听众的要求和应得的水准。在作者看来,巴赫在作曲上奋斗终生,是拥有完美的习惯”的音乐家典范,同时他的个人脾气也有着复杂性和矛盾之处。贯穿本书始终的,是对巴赫个性和创造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对完美和不完美如何在巴赫生命当中共存的追寻。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分为十四个章节,十四条轮辐,全部连接到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作者从不同的主题探索了巴赫性格的不同侧面,普通读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巴赫不再是一个苍白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加专业的读者则可以从加德纳本人作为音乐家和指挥家的视角,感受和理解他的个人特质如何从音乐当中浮现出来,成为在康塔塔(本书重点)、经文歌、受难曲、弥撒曲等作品里展现出来的锐利轮廓、奥妙和声、乐章中的流动性和潜在的韵律。
管风琴演奏者眼中的巴赫
巴赫的职业是教堂管风琴师,他在生前也凭借管风琴演奏而闻名于世,且他的管风琴作品比别的任何一类作品都要多。因此,要理解巴赫,少不了管风琴演奏者的视角,管风琴演奏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论巴赫》就是一例。施韦泽的人生堪称传奇,他正是靠着演奏巴赫作品的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了兰巴雷内麻风病院,耗费几十年时间为当地人民治病,而最终获得了诺奖。
《论巴赫》[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著 何源 陈广琛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论巴赫》的初稿使用当时流行的瓦格纳的理论,还原了巴赫的音乐逻辑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循着众赞歌的歌词,得到理解巴赫的钥匙。在后来增补时,这本书的内容又囊括了作曲家的生平史实研究、各类作品的创作过程、演出方法、接受史、乐器要求等,并对演奏方式提出了细致的建议,涵盖了巴赫研究的方方面面。虽然本书的成书年代距离我们已有百年之久,施韦泽的角色也已经从时代先锋变成了历史大厦中的一块基石,但在巴赫研究的学术讨论中,这本著作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如果说《论巴赫》可能因其乐理内容、成书年代等因素令人望而生畏,那么管风琴演奏者、作家马慧元的《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管风琴·看听读》等作品,则可以引领今天的普通读者寻找理解巴赫的另一把钥匙。身为计算机博士和音乐爱好者的马慧元常常去教堂为教众演奏管风琴,在书中,她把对音乐的感性感受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以诗意的文字为读者娓娓道来她对于巴赫音乐的体会。
91.0 MB
833次浏览
金融财经
899 MB
866次浏览
健康养生
983 KB
158次浏览
人性心理
993 KB
721次浏览
人性心理
2.75 GB
301次浏览
百科讲堂
434 MB
300次浏览
金融财经
加载中...